【仲英学子】32岁,站在人生的当口顾盼

发表时间:2019-07-25

写在纸上的是故事,活在现实的是人生。

他的生命有宽度,更有深度。借用他自己的话,“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总结自己过去32年的成长经历。”

其中详述了塑造他生命的父亲、母亲,他的小家,他与唐奖的不解之缘。在成长方面,他以亲身经历阐述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关于学习和选择、关于吃苦与眼界。而在事业和家庭之外,他也从未停止对馨云公益和其他形式的公益探索,对“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他一直都有着自己的解读。

让我们一起走近本期“我想认识你”的主人公——吴显勇。
01

我和我的家庭
我叫吴显勇,笔名楚风。

2006年——2010年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期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

现居成都,从事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自己拥有一个小设计公司,同时也是成都市馨云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简称馨云公益)。

因为刚刚过了32岁生日半个月,今天也是我妻子的生日,所以分享主题为:32岁,站在人生的当口顾盼。

首先感谢高虹同学的邀请,给了我一次在西北群跟大家分享交流的机会。

现在已经很难得这样系统性的梳理和回顾自己这些年的生活了,想起刚刚过去十余天的生日,感觉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迟到的纪念文章。

1987年正月,我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金星乡(现在已经裁撤,归并到向阳镇)金龙村四组的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个大我四岁的姐姐。

我的故乡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小村落,她有着一个美丽而诗意的名字——桂花树湾。

出生后一个多月,母亲产后抑郁症加重,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且至今未能痊愈。母亲给了我宝贵的生命,母亲的病,也极大的影响和塑造了我的生命,也是我成为今天的吴显勇最重要的力量溯源。

(我曾经写有一篇短篇小说《母亲的河》来记录这里面相关的故事)。

文章链接:https://pan.wps.cn/l/s5feaw7

1987年、四川中部山区、二胎、母亲患精神病,当这几个关键词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我相信有一部分人能够理解其中意味着什么,也许今天很多人已经无法理解其中意义了。

那些年,是真苦。苦到我如今觉得什么困难都是无所谓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美好。

我的父亲是一个坚韧而寡言的农民,前半生也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奇迹。

他出生于1955年,成长于三年困难时期,三年级辍学于文革初年,稍有成长,用六年时间参加了四川本土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人民渠工程的建设,以羸弱之躯学得了一身过硬的匠人本领。与母亲结婚后五年,母亲便患病,此后三十余年,始终不离不弃,抚幼尊老,在我心里始终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

(我曾经写有一篇短篇小说《父亲的城》来记录这里面相关的故事。)

文章链接:https://pan.wps.cn/l/szdisp9

我现在已经结婚生子,用世俗的标准看基本算得上是成家立业。

妻子出生成长于北京,满族人,姓完颜,海外学成后在成都打工,我们得以通过网络相识,算得上是缘分。我们有一个刚满两岁的可爱的女儿——吴劼路,有一个满族名字叫完颜叶勃尼禄。学会说话比较早,不满足我们和阿姨对她的陪伴和交流,天天喊着“去个幼儿园吧”。

我想,生活总归是忙碌奔波的,我觉得很幸福快乐。

02

我和唐仲英德育奖学金

我是在完全蒙圈的情况下得知自己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

2006年夏天,在得知自己考上四川大学之后,我却没能像大部分毕业生那样高兴。在那个夏天以及随后的大一前期,我经历了人生又一次至暗时光。北方的朋友可能更加有体会一些:如果在没有风的时候,阳光背后阴影中的温差是非常大的,我谓之为阳光下的寒冷。

当我考上川大的时候,我很清楚自己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总的来说,前途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就像阳光下的温暖一样,但是昂贵的花费却是我几乎无法摆脱的噩梦。我是一个谨慎乐观的人,其实就是悲观,那段时间里,我经常有一种晒着太阳就快要被冻死的感觉。

极致的光明和黑暗是并行的,就像极端的高温和极端的低温都有同样的致死效果一样。极致对比的效果是很酸爽的。

就在我快要熬不下去准备退学复读,准备放弃自己的设计梦想而转回去复读继续高考,走一条惯常的读书路径的时候,我得到了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通知。

现在回想那一刻,一切都历历在目。我想用久旱甘露已经不足以形容当时的情境,那个通知对我人生的意义是如此之大,此后的很多年,我都避免尝试去描述它。

只是用行动去感恩,来表述我内心的感念。

奖学金不仅给我带来了经济上的帮助,也让我极大的缓解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但是我一直都觉得,如及时雨一般到来的奖学金,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善意而有力的提示: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无论生活再苦,一定有人在某些地方关注着我,以特别的方式在陪伴着我。

这个认知,对我有着重塑性格的作用和意义。

因为各种原因,曾经我是一个非常自卑自闭和极端的人。获得奖学金,是我人生转变最重要的一个节点。

此后多年,我一直坚持在公益行动的第一线,也就是一直在听自己心里的这个声音:我不孤单,我有人陪伴,我也希望把自己的这份陪伴和帮助以适宜的方式送给更多的努力前行的人,我希望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庞大。

在去年八月四日唐爷爷的追思会上,我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的时候曾经说过:我感念于唐爷爷的大爱之情,博爱之心,我感谢唐爷爷在我的人生的至暗时刻给我带来的人性中最本真的温暖。

获得奖学金后,因为各种原因,我成为了四川大学馨心社的活跃分子,一直持续至今,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太多帮助我的唐氏家人和老师,在成长中遭遇困苦的时候一直陪伴和帮助我,慢慢淬炼自己,走到今天。

03

关于馨心社

在社团,也尝试做了一些事情,读书的时候,获得了曾妈妈的很多关心和帮助。我在毕业前,算是一个很活跃的分子。毕业后,更加活跃了。

我的机会比较好,刚刚得到奖学金,就遇到了基金会计划在四川建立爱心基地的机会,所以从选址考察开始,到后面的建立和活动策划推动,我还是参与了很多开创性的事项,收获是很大的,四川的爱心基地在大邑县,这些年,我一直把大邑县当作第二故乡,特别是在读书时候去的频率之高,比回老家多太多了 。

那个时候,需要验证各种可能性,考察各个学校、同学和老师以及当地家长的想法,要求,然后才能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的策划开展活动,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当初策划的很多活动,基本到现在都还在持续进行,已经11年了,很多活动,包括励志讲座,爱心小分队,家访,川大行等等,都在年轻的学弟学妹们的努力下,做得越来越好了,而且形成了当年获得我们帮助的同学考上了四川大学,获得德育奖学金这样的循环还有不少。

04

我的成长

关于我的成长经历,我想跟大家分享三点。

其一是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命题,但是我想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达我这些事情的感悟。2008年,因为与父亲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我经历了一段生命中最危险的日子:因为抑郁症,不能与自己和解,差一点在学校自杀。在随后与心理老师的的交流中心,老师说的一些话,让我对人生有顿悟之感,今天也特别分享给大家。

老师告诉我:你之所以会想不通,主要是因为你不适当的担心你父亲的健康问题。你现在才大二,你担心父亲患上恶疾,而你却无能为力。这种矛盾会摧毁你的内心。而要真正的解决目前的问题,你必须先明白一个原则,那就是你父亲首先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其次才是你的父亲。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自己的命运和生活轨迹。从生命本身的意义来说,你只是他生命轨迹中的一个过客而已,简单的说你就是他生命轨迹中的一个外人。而现在你的做法,因为方法和介入程度不对,你不仅没有能够帮助到你的父亲,从根本上来说,你是粗暴的干涉了他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

这不是真正的尊重,更不是真正的爱。

我在尝试自杀前的几个月,一直以强力的方式干涉患病的父亲的生活,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他的生活,但是这让我们双方都陷入了绝境之中。老师的话,极大的冲击了我的三观。我从心底接受了他的分析结论,并认真的听取了他的行动建议,重新梳理了我与父亲及身边所有人的关系。

我尝试着以生命本身的意义去看待和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我避免把自己符号化,我开始关注自己一些基本的生物属性,当我越来越好的去尊重身边的人和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更好的与自己和解了。

我很长时间,活得都不太像个正常的人,给自己赋予了太多的符号和目标,结果很长时间使自己落入了一个很坏的恶性循环里面,其实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关键就是看自己怎么应对,能否与自己和解,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很多人其实是没法做到承认自己的,不管是承认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都无法做到,如果我们连正视自己都无法做到,那么肯定不能很好的分析和认知自己,那么我们做的所有的决定和努力,可能一开始都会跑偏,这是人生真正的风险。

在构思一些大的场景时,一定是需要深入的构思--草稿--初稿--终稿这个流程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常识性流程,总是想一步到位,拿起笔就开始画,对于这个场景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不少人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不会画。其实不会画,是不会做事的方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舍本逐末的事情,我们见得不少了,深入的剖析,才能理解事情的本质。

关于我的成长,我跟大家继续分享第二点:关于学习和选择。

作为一个大三都没有念完就开始工作的人来说,好像并不适合谈论这个话题。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关于学习和选择,最重要的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这话听着跟废话没什么区别,但是真的很重要。我也同样通过一个自己的故事来跟大家做交流。

我从小都有一些与普通小孩不一样的行为习惯,比如说喜欢用木炭条在不同的地方写写画画。现在想来,应该是一种几乎本能的释放,对于艺术和美好的感觉的表达。但是前面已经说过了我的成长经历,那种家庭环境下,是不可能有机会让我去做什么系统学习的,能保证我持续的读书,已经是个奇迹了。所以,对于画画的爱好,一直都被压抑在心里,很多年,都是通过在作业本的背后,教科书的空白处涂涂画画来释放内心的那种冲动,当然因为行为太过出格,也为此吃过不少苦头。

当我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后,我发现生活开始变得不一样,冥冥中感觉自己获得了某种可能性——真正的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所以,画画的梦想,自然被压抑得更深了,进一步变成了更加直接和有力的目标——考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要当官。嗯,我曾经也这样想过,而且距离目标非常近。但是不久之后,我就发现我可能对自己有一些误会:我性格里面不安分守己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不循规蹈矩的思维和行动,让我很担心自己在体制内的存活率,所以当我再次被忧郁埋葬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些被我画在教科书上的飞机和汽车,那些能够承载梦想的线条。

很快的,我以高三已经快要念一半的“高龄”身份变成了一个艺考生。我们当时的学校是升学大户,对普通的艺考生是存在着全方位、碾压式的歧视的,这一点我至今都记忆犹新。那些学生外出学习美术后被搬离原位置的课桌,我总觉得像极了一座座梦想与现实搏击的纪念碑。

当然,我的桌子也差点离开了那个我曾经为之苦苦奋斗的教室。因为我在做出决定的第二天晚上,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带着所有的书本离开了学校到外地从头开始学习美术,班主任两天后才知道我的下落,我再一次以疯狂震惊了学校领导。

当然,后面的故事就变得比较清晰,班主任最终留了我一条命,使得我至今还能够参加那个在我心中拥有神圣地位的班级的活动,我还能够发起和倡议班级的同学在母校成立班级命名的奖学金基金。我也以比较怪异的成绩考上了川大(学了三个月美术,艺术分刚好超过招生线两分,文化课超过了学校招生线八十多分),然后后面的路就一步步走到现在,很辛苦,却是很开心。借用老同学的一句话说:每天都在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钱不多,却也够追逐梦想,我觉得这就是很幸福的状态了。

不做追随者,不做盲从者,与自己做朋友,了解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筑梦者,生命自然会善待我们。

高考前,当初极度反对我的班主任送给我了一句话,我会记住一辈子。我分享给大家。
我跟大家补充分享一些我外出学习美术的情况,因为没有基础,什么都要重新学,因为顶着所有人的质疑和偏见,所以压力山大,每天都在惊恐中度过。

几乎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

4点半起床背书,8点从租住的房子到教室,18点下课,回去煮点简餐,然后自学文化课到凌晨1点左右,那三个月,基本都是这么过来的。

简单的说,就是吹的牛,要实现,需要付出。你需要获得什么,其实最关键的不是你准备付出什么,而是准备放弃什么,我当时为了梦想,为了给自己和身边的人一个交代,几乎是以命相搏。

其三,关于吃苦与眼界。

2000年暑假,父亲为我去镇上的中学读书(老家的学校阻止了我去参加考试)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不得不到成都打工,对于我们家庭来说,这是特别大的一个变动(在我的小说《母亲的河》和《父亲的城》里都有细致的描述。)在此后的八年间,我的寒暑假和国庆长假几乎也都是跟着父亲在成都度过。

父亲在成都从事的工作是在水果批发市场做人力三轮车夫,帮人搬运货物。那八年的假期,我也就是在水果市场和它周边的窝棚中度过:我自己蹬了几年的三轮车,贩卖过水果和水果箱,以及很多其他特别接地气的事情。那是一段几乎暗无天日的日子,那种艰辛,极容易让所有深陷其中的人沉没,窒息。

还好,我还可以读书。

至今想来,那段岁月还是意味深长。真的很艰辛,人生百味,不一而足。但是也觉得特别幸运,因为我借着那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实现我在老家-学校-成都的生活场景的转换,而每一个转换,带给我的都是无尽的力量源泉。我得到了同龄的农村学生无法感受的大城市生活、也获得了同龄人无法获得的对于生活的深度感受能力,以及这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成长契机。

每一次蹬三轮车的时候,我都必须用尽所有的气力向下踩,而上身却必须尽力向上顶升,只有当我们的头颅离天空更近的时候,才是我们更有力气前进的时候;如果反之而行,则是典型的事倍功半。那个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机械动作,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生活再苦,也不要让自己被埋没,昂起头,哪怕借助“潜望镜”和“风筝”,也要离天空更近,看到更远的前方。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路途在哪里,才知道如何控制脚下的气力,才能更快更好的将货物送达。

而我的“潜望镜”,就是工作之余的阅读。我最感谢成都的一点,就是曾经满街都是的旧书店,那些给五毛钱就可以看一天的旧书摊,是我记忆深处最温暖,也是给我力量最大的地方之一。当然还有西南书城这样的大书店,只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路途太远,午饭太贵,也难得找到一件可以堂皇出入的衣服。

我现在的工作,擅长做宏观规划,对空间和方位的理解力比较好,除了一部分天生赋能之外,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当年奔跑于田野中和穿梭于市区大街小巷的空间训练吧。我酷爱旅行,也应该跟当年夜半三更蹬着三轮行走于城市中,那些川流的大街和大街背后那些隐约窗户里温暖的灯光所给我传递的关于世界和生活的信息有关的。

读书与旅行的关系,我们都很清楚了。我更想说的还是如何克服生活本身的艰辛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从而跳跃式的理解生活背后的格局和真理的意义。贫苦真的能让人窒息,但是却不应该是我们前行的绊脚石,那应该是一笔可以转化的无尽财富。

以上三个故事,算是我对于目前关于成长的最重要的总结。

这么多年,我一直尝试着以一个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我们担忧的所谓的阶层固化等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思维意识问题,是我们自我认知和突破程度的问题,太多人被一些自我设定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了,不自我设限,又能够扎实提升技能知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到达更远的地方。

05

关于我和公益

当然,我最重要的公益活动,是感恩唐爷爷给我带来的帮助。在我的意识里面,感恩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之一。

我是从高三开始获得标准意义上的社会帮助的,当年因为某一次考试,获得了一次社会人士捐赠的两千块奖学金,还曾计划用挣钱来给母亲治病,所以至今印象深刻。不过其实在此之前,我就一直受到了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的各种形式的帮助,特别是初中时候的王琴老师和高中时候的胡继江老师、刘丹老师和徐广元老师,这几位老师对我人生的帮助,都非常大。

再次特别致敬!

在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之后,我就加入了馨心社,也就真的跟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唐仲英基金会决定在四川省选址建立爱心基地,我与04级和05级的学长学姐们一起,参与了前期选址调研,走访了很多地方,收获了很多感触。在爱心基地正式选址在大邑县后,作为第一届直接负责基地活动的活跃分子之一,我连同馨心社的家人们策划和发起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很多活动,至今仍然由馨心社的学弟学妹们坚持在做,十余年,参与和影响人数都比较大。也结成了很多特殊的缘分,收获很多特别的感动。

2010年,逐步参与了馨云公益的前期成立工作,至今担任馨云公益的秘书长,在各位家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唐仲英基金会的老师的帮助下,发起并具体执行了一些公益活动。

其中馨云书馆是我想特别跟大家分享的。

“馨云书馆”是“成都市馨云公益服务中心”在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大学学工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指导下,策划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发起的主题公益项目。从大凉山彝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扶贫先扶智”和“乡村振兴”为着力点,以“以设计服务乡村,以科技助力教育”为宗旨,引入先进的VR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全球领先的技术服务商和设备供应商,创立一整套供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创新教育支持系统,打破传统的图书馆形态和内容陈设,让学生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感受到世界不同的建筑艺术和科技发展潮流,感受到世界变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将联合各合作商家,一起开发一套基于博物馆的虚拟科技系统、针对学生使用的培训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系统的趣味和美好,更能够从培训课程里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成长。引导学生操作使用该系统,将本民族的文化内容整理加工后带入虚拟空间,将关于艺术和美好生活的体验以更加现代、特别的方式带到学生们身边,力图将“馨云书馆”打造为一个可以连接山里山外,乃至于大凉山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传播基地。同时,“馨云公益服务中心”也在获得捐赠的学校设立配套的奖学金,并派出专人志愿者,协助学校组织获奖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分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在公益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发起了面向全国大学生的设计竞赛,并选择优秀的方案深化完成施工,成为书馆的落地作品,受到了众多著名大学的在校学生和教授、优秀设计师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期望联合大家的力量,为大凉山的扶贫发展献策献力。

2018年9月2日,第一个“馨云书馆”在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筹备和建设后已经正式交付给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使用,在一个多月的使用过程中,初步摸索和积累了一套操作使用经验,获得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馨云公益服务中心”与凉山州教育局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按计划继续在凉山州地区捐建四个“馨云书馆”,单个书馆投入50万元,总投入两百万元。我们将努力总结经验教训,建好“馨云书馆”这个公益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凉山州的教育扶贫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发起人,以及具体执行人,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开启一扇窗,便可引入一束光。很多人被黑暗包围的时候,是需要借助一点点外力,帮助他拨开一丝黑暗的,那种力量,我们不能小觑。

起源:

馨云公益是由四川大学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毕业生及四川大学馨心社联合发起的公益平台。旨在为大家,特别是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毕业生践行“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提供一个平台与机会,为“家庭贫困、刻苦上进、勤俭节约、诚信感恩”的中学生提供励志奖学金,在贫困地区中学开展VR图书馆捐建、图书捐赠、支教、一对一交流等公益项目。

 

口号:Love me little,Love me long!

公益项目:

馨云公益励志奖学金:奖励符合“家庭贫困、刻苦上进、勤俭节约、诚信感恩”的中学生;做到物质上奖励,精神上指导;

馨云书馆:用互联网及AR的手段让大山里的孩子了解世界,增强走出去的欲望。

馨云公益励志奖学金规则

奖学金名称:馨云公益励志奖学金

中学分布区域:四川大学馨心社方便管理的区域,原则上为镇或县中学;

中学生获资助标准:家庭贫困、刻苦上进、勤俭节约、感恩诚信;

选择办法:由各中学推荐名单到馨心社,由馨心社进行信息核对后确认受助名单并开始资助,中途不定期通过家访抽查;

奖励金额:初中生:600元/年;高中生:1000元/年;
馨云公益已经于去年11月完成了正式的民非组织注册,现在正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的学习成长,在专业性和规范性方面自我提升。基金会的孙主任、孔老师、川大的曾老师都是我们的理事会成员,我们也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帮助,作为秘书长,我当尽心尽力,全力以赴。

馨云书馆2019年的工作,目前正在各方伙伴的支持和帮助下,按计划推进。2019年的馨云书馆选址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藏族地区,临近著名的四姑娘山景区,欢迎大家多多支持,关注和指导。谢谢!

今年的书馆,我们会发起一个面向全国一百多所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竞赛,目前已经跟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取得了联系,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很多设计院的朋友们,都非常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唐氏家人的支持,以及馨云公益工作人员的付出,还有我们的各专业战略合作伙伴的支持和付出,在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的帮助下,我们正在与蚂蚁金服、腾讯等各大机构进行对接,争取尽快上线筹款。

除此之外,我也通过各种方法和努力,在其他方面做了一些公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

1:在老家捐赠凸面镜等基础实施、捐赠困难学生学费、给本村考试本科的大学生捐赠图书,并建立协作联系机构,帮助大家解决学校生活困难等;

2:自己出资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对四川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人民渠工程进行口述历史整理,这个项目预计耗资十万元左右,耗时三年以上,目前已经进行了四个多月,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也获得了多方的关注和支持;这个是我们目前的第一阶段初步工作成果,我组织了十多位四川大学的各专业学生,计划用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目前团队正在不断的完善中,我们也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口述史中心达成了合作,我告诉他们:

①这个事情有意义,与你们专业相关;

②你们通过这个项目可以在很多方面获得成长;

③我负责钱物和人脉资源等各方面后勤服务工作,相当于我搭台,你们来唱戏。

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把这个项目做完,无异于一次创业,我很期待他们五年后的成长和变化,我有点像一个天使投资人,其实我做馨云书馆也是这样的办法,我并不能给出任何报酬,但是现在很多人在帮我们,出钱出力,最重要的,是事情本身要有价值,能够跟大家联系起来,各取所需,行大道,走正途,自然会有人陪伴。

人民渠七期工程口述历史记录

3: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在老家镇上的初中以馨云公益冠名了两个班级,并建立了与校方的紧密的合作,以更好的借助馨云公益的平台资源,给当地的留守学生带去更多的帮助;

4:在三台中学(我的高中母校)倡议发起成立了“三台中学十八班基金”,整合与馨云公益平台之下,定向为三台中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等。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一念之间的想法,侥幸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慢慢变成了现实公益活动,或多或少的给部分人带去了一下帮助或者触动。

我并无什么特别的追求,只是始终铭记着“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只是忘不掉曾经在人生的至暗时刻看到的那些人性之光,只是忘不了时刻要求自己提醒自己要慎独,自我救赎。

生命无他,自救尔。
附:学长作品集序:

 

梓南吴生,性颖达,痴之丹青,每揽浮山蓉水于管,蘸尓秋澍,窃喜不能自禁。

然玉经锋斫,凰撄火涅,奇香常萌峻朵,逸才多行舛途,自古皆然。吴生少薄祚,轮转寒门。

垂髫之年,母厄癔,父藉羸躯以擎家业,粗衣粝食,两两相依。似此饱知冷暖,早慧卓于平人。

值总角,讨生于市井,尽涓滴以当父劳,邑人奇之。由来十载,克勤克俭,学业未尝稍怠。

终遂愿锦城,以登太学,岁承廪稍之供,暂歇形役。朝曦暮雨,恭读圣贤,回忆平生所历,感喟良多。

思丈夫胸怀四海,不拘雕虫之功。遂负箧独行以游赤县,北达蓟门,南尽潇湘,西抵三秦,东极琅琊,跋涉山川,磐石不移。

至一地,必体其风土,会其人情,蝇头誊录,孜孜以忘四时。逢贫贱,总以热肠相济,迢递明秀,处处武陵之源。

尤爱古镇旧宅,残垣老木,甫得之,素笔勾勒以继史俗,纤毫传神。此去经年,画稿等身,择优以辑是册,由慰青春。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悉之者众,身之者几人欤?余书生轻狂,难歆一人,借友人之口闻吴生之迹,识荆恨晚。

嗟乎庸笔,忝作此序,祈扬固穷,不坠青云。阖长卷,达微情,心有戚戚,不能尽叙。忽闻雀子啁啾,其间血汗,竟化人间矣。

边宇

辛卯年腊月廿七于暮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