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英学子】一颗红心向太阳

发表时间:2019-08-26

 


杨向阳

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的“糖糖”,

2005年加入唐氏大家庭,

2008年本科毕业即参加工作,

属于典型的80后。

目前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小朋友在上海安家。

 

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我就直接去了深圳龙华富士康。这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大规模电子产品制造公司,正负面的新闻都很多。刚上班的时候比较新奇,什么都敢问,什么都敢说。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考评一直都比较差,也曾深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行,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四处学习和请教,争取多加班多做事情。又一年后(两个考评季后)发现还是没有很大改变,于是我就停下了对自我的疯狂探索,转而去研究那些做的比我好的人,去关注小组、部门、事业部、乃至公司运作相关的信息。终于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这些做得比较好的人,往往是对自身所在的系统比较了解的人,能够较好的运用组织的规则去创造和表达自己的价值的人。而且一旦个人被组织形成了标签,大家认识固化之后很难改变,强者更强,弱者难以大的改变。在进一步地研究了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的老员工在公司的组织位置和收入情况乃至每日的话题点和家庭生活后,我基本已经判定自己在这个生态下很难达到自己想要的发展路径。

在这个时候,工作要求的产品开发知识和公司流程已经掌握了,能够胜任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寻下一步发展之路。除了在网上搜寻简历外,我还专门对比了历史离职同事的发展情况,发现一般3~5年的时候换工作比较合适,能够谈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薪水并且明显不会给未来公司造成压力,双方最好达成一致的。另外如果一个人能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那么说明稳定性也比较好,容易受新雇主喜欢和信任。最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如果是同行业属性的转换,除非特别优秀的,大部分提升都不大。对于工人而言,从一条生产线转到另外一条相同产线,即使是熟练工,待遇不会大的变化。但是如果换了工种,可能就不一样了。对于工程师而言,如果你是从制造转制造,开发转开发,那可能变化不大。但是如果从制造转开发,从开发转设计,那可能会有较大的改变。除了工作性质转变之外,还要瞄准行业间的关系,一般来讲沿着供应链往上转变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当然这些经验在初入职场的工程师比较有用,其他行业或者是高层次的管理者、企业主的发展,没有干过也不了解。

于是,我当时就拿定了主意:第一,坚持把第一份三年半的合同干完;第二,要把目标从产品开发&制造转为系统设计;第三、要去上一层环节发展,也就是从模组段进入整机段,进入到原来客户所在的位置;第四、提前一年开始找工作,提前了解市场需求行情和面试官的关注点,进行精准学习,并在过程中锻炼面试技巧。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四点非常有价值,但在当时是痛苦的。首先是因为长期干的是开发产品的活,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只自学过PPT和网页上的资料,真正是怎么回事没有亲手干过。第二个因为长期绩效低,领导经常会过来瞄瞄你在忙啥,突然大张旗鼓地学习系统知识和练习仿真工具,基本一眼就看清楚了你的意图,那后面的处境就可想而知,如果有个风吹草动肯定就先被干掉顶指标了,有还没有出师就挂掉的风险。就这么折腾了三个月,也聊过几家公司后都没有了下文,在团队里的氛围也越来越紧张,当时感觉的一点是这么干下去肯定没戏,得变化一下。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2011年的春夏之际,受10年的集团连环跳惨剧影响,感觉新进同事的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内部部门在外头找不到人。而公司内也鼓励内部流动和培养,于是目标还是不变的基础上换了一步棋,先在公司内部做整机和系统的事业部真正地干一下,掌握了能力再走。一番沟通和交流,新单位的领导说我人比较踏实,脑子比较活,思路和表达能力都还可以(感谢大学和工作早期观察以及在不断应聘的锻炼),非常适合他们的岗位,让我赶紧过去。

此时需要克服两个障碍,第一个是老婆刚刚好怀老大,我换的新单位离的比较远还要跨城,没有办法照顾她;第二个如果是让她来我这边,在正在需要增大开支的时候收入减半很危险。我们深入地沟通了以后达成了一致,能力和工作平台提升了才是王道。这块提升了,说不定将来一个人的收入比两个人加在一起还要多,还能有一个人专心地养身体和照顾孩子。在这个事情经过沟通,也得到了双方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我老婆回到湖南,在丈母娘家照顾孕期和生孩子,避免因在我家异地水土等各种可能影响心情的因素,也能让我彻底放心下来不用担心她们。

于是我们两个人同时向各自部门提出了申请,她的是离职,我的是调动。在这里也提一下台湾老板比较有人性化的两个事情。第一个就是她的部门主管,直接和她说怀孕了不要走啊,后面工作安排上会有照顾,实在要走生产了之后领了休假补助之后再走,这个让我们非常感动和感谢,但是最后还是在大家的不理解下办了离职。第二件事情是我的调动,申请单到了部门主管这儿之后,我约了一个时间和他面对面交流,按照习惯他先是挽留了一大通,总之是机遇很好、要挽留我这个“人才”。我怕耽误他太久时间,我就直接指给他看绩效记录那栏,像我这样连年考评靠后的同学应该不属于他所说的人才的范畴。领导看了考评记录后,尴尬地笑了笑,当场给我的直接主管打电话简单问了问,然后挥挥手祝我在新部门有一个较好的发展。

就这样没有任何悬念和压力,到了新部门之后就开始了马力全开地读设计准则、测试标准、设计案例和反复不断地仿真和对比拆机测试,除了晚上很晚才回去睡觉,每天就是在读报告、仿真&测试、出方案写报告。新老大和部门主管看在眼里,半年内申请给涨了两次工资,每一次都比之前的三年加起来的都多,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公司还可以有这种操作。过了半年左右,为了检验自己的成果,在年底的时候又开始投简历,这个时候发现,哪怕只干了半年,内在的理解和外在的表现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同时接到了好几份面试的邀请,与面试官们聊的都很开心,在最终的两份offer 中选择了上海华为,敲定入职的时间是老大预产期后一个月。

2012年3月进了华为之后,刚好赶上了手机行业的快速起步,就一直干到了现在。在过程中也经过几次内部变动的机会,在每个选择的关口,我都参考了这个思维模式并把握住了提升的机会,顺利的实现了岗位的切换。每个选择的关口,都在问自己的内心:自己想要实现什么价值,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放弃了短期的舒适和价值利益,有没有勇气冒着风险做转变,有没有想好如何承受风险。每次选择后,我都特别感谢在富士康的几年低绩效的日子。在这些低认可、低收入的日子里,我并没有虚度和放弃自己,反而养成凡事先调查和分析的习惯,也建立了时刻能够冲出舒适区的勇气。有了这些观察和试错的机会,才能让我更加了解和相信自己,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挑战更多更难更好的事情。从个人的实践经历,提炼了几点心得,简单总结如下:

1、千万不要以自己当下的待遇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选择先于努力,努力让你有更多的选择;

3、打造属于自己平台,在平台上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人一生中比较大的平台和平台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历,配偶,行业,公司,职业种类,参加的社会团队;

4、多读书,读好书。个人受益较大的《菜根谭》(8~15岁)、《平凡的世界》(18~20岁)、《论语别裁》(20~25)、《干法》(30+),塑造了审美情趣、劳动价值观和个人使命感。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爆裂》,能够大幅提高产出效率;

5、信息大爆炸时代,最重要的是脑袋,其次才是信息;

6、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多一些信心,多一些自我激励,和自己相处愉快。

 

最后,祝大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持续保持着一颗好奇热情的赤子之心,锻炼一双发现生活情趣和人生之美的眼睛,持续关怀和滋润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沿着各自的光明大道,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