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英学子】海外十五年之点滴

发表时间:2020-03-20

杨柳燕

山西黎城人,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有幸参加了2000年第一届唐仲英奖助学金交流会并参与了南大天健社的建立。2004年赴美在田纳西大学及阿拉巴马大学获得大众传媒和统计精算双硕士。之后分别在Capital One Bank, PayPal, 和JP Morgan Chase Bank做风险管理分析师,2018加入共享出行Lyft做数据科学家。

/

 

跟大家谈谈你目前的工作或学习状况及其给你带来的最有意思的收获。

我们公司是一家新上市的共享风潮下的Ride Sharing公司,mission是给社会提供最好的交通系统,让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减少汽车拥有量,缓解交通堵塞,提供最便利的交通服务。目前公司尚未盈利,尽管每年的公司收入是几十个亿美金,但是因为各种研发开销,营销成本,经营成本,目前还处于赤字状态。好在公司的势头良好,现在目标是在两年内扭亏为盈。作为数据科学家,我们主要的任务是:1)通过数据分析和图化,建立和监控公司个样产品的指标,确保产品良性发展,保证客户体验。2) 设计user split, time split, and synthentic control各种实验,来确保公司产品的每个改进和变动的正确性。3)对产品算法的优化。因为是新型的创业公司,整个公司节奏比较快,人很年轻,人才济济。在这个环境下,我的个人体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入Lyft之前,我已经在银行业工作了将近十年。而Lyft和金融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很多东西都是从头再来。好在方法上很多都是触类旁通的,可以把之前的分析建模经验用于公司产品研究和设计中。反思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量化思维、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大众传媒,虽然学习成绩不差,但是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每每设计的方案都占了下风。拿到硕士学位之后,我就果断转专业到应用统计。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能体会到作为中国人数学功底的优势,随后拿到了优秀毕业生,还顺利找到了工作。如果当时我还继续在广告传媒领域和那些表达能力超高的美国人来比拼,很有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当然,工作以后我才发现,大众传媒学的东西也间接帮助到了我,让我的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data scientist的关键是善于科学地用数据讲故事做决定。所以学弟学妹们,可以发掘自己最擅长的优势,然后围绕这个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半功倍。来美国,第一份工作,靠导师推荐。第二份工作,靠南京大学的学长引荐。来Lyft也是靠前同事推荐。当然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要能够达到公司的标准,但是这些引路人帮我少了走了很多弯路。来公司也是一样,不能只靠自己单打独斗,而要看各个组都在做什么,避免重复工作,经常可以从别人做的东西中得到启发。公司政治,家家有。作为情商比较低的我,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与人为善,尊重别人,多肯定和赞美别人的成绩,然后就是好好干活。虽然这样不能够保证自己一路晋升,但是能有一份自己喜欢并觉得有价值感的工作还是可以的。

 

3)事业和家庭要平衡好。公司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离了我们照样转。而在我们的家庭里,作为儿女、配偶、父母,却都不可以缺席。陪伴自己和给自己人生幸福感的还是家庭,至少对于我是这样。话虽这么说,因为公司的忙碌,还是错过了很多陪孩子们的时光,只能尽量平衡两者。

 

//

 

在美国遇到的最大困难或挑战呢?

我看大家之前分享的很多都是工作上的困难或者挑战,其实我觉得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基本都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和学习来解决的。比如觉得自己口语差,那就多看电影,多模仿,录音下来听然后改进;觉得编程能力差,那就学,拿别人写好的coding,改一改,从简单的做起,不会什么就问google, 无非就是花点时间,最后都可以掌握;觉得交流能力差,那就看看各种书,搜索youtube,看看那些擅长的人如何做。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学的那些东西远远不够自己用,真的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如果真要说工作比较棘手的事情,于我而言是如何prioritize自己的工作,以及如何push back一些价值比较低的request。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很琐碎的,不同的stake holders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不学会说不,就会疲于奔命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最好是能够设定好自己的工作范围,并且集中在效益最大的工作上,最后还可以说服老板和周围的人,自己做的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只能是自己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我在这点上真的是比较欠缺的,即使工作十年多,分清主次,尤其是分清什么是老板头脑中的主次,并且可以去执行,是非常挑战的事情。

 

除了工作,在美国最大的挑战,就是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还有就是刚刚来美国时候,年纪尚轻,涉世未深,对很多事情的处理都不成熟而欠妥当。直到遇到了我的丈夫,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那种颠沛流离的感觉才消除。回看来美十五年,十年浮萍漂泊,五年安身立命,终于把根扎在了这里。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的顺序非常正确,建立美满的家庭有亲人陪伴,对于比较感性化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 / / 

 

如果你可以让时光倒流,你会给18岁的自己一条什么样的建议?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想给18岁的自己说太多的话。谈不上建议,因为如果重新来过,我不一定比那个小姑娘做得更好。那个时候,忙于勤工俭学,攻读寄托,并且申请出国,不能苛求你太多。但是如果有可能,不要为那一点学费担忧,可以勤工,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样可以寒暑假不要在外面继续打工而回家多陪陪父母,多给爸妈做一顿饭,多给妈妈买点衣服。因为回头看,工作以后还掉那些学费很轻松,父母却很快老了,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可以不再发生。第二点,focus, focus, focus! 学业和事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能够让自己扎扎实实站在大地上的力量。相信爱情,但是在真爱来临之前,不要滥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多点理性客观地去看待感性问题,这样就不会因为感性的问题浪费自己的精力。无论对事业还是爱情:“知道如何选择,明白如何坚持,懂得如何珍惜”。

 

 

////

 

跟大家分享一个你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唐氏大家庭回忆。

曾经三次见到唐爷爷,第一次在南京大学,第二次在2000年的第一届唐仲英奖助学金交流会,第三次是唐爷爷中风之后,2007去Las Vegas探望他。本来想去年第四次带着家人去探望他,但是没想到天人永隔,再去是参加唐爷爷在芝加哥的追思会。唐爷爷于我是恩人也是导师,感谢唐爷爷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帮助和希望。也希望自己学有所成,可以回馈社会。最有印象的一件小事是,在Las Vegas的餐厅,唐爷爷看到我爱吃蛋挞,他当时在复健,走路走得都不是特别好,却帮我过去拿蛋挞让多吃点。虽然是件小事,但是这种温暖却永远留在心间。同时通过基金会,还结识了很多唐氏大家庭的成员,大家都很努力而且有爱心。也希望,可以把这种爱的薪火传到我们的下一代。曾记得唐爷爷问我,有什么特别的梦想,我说“想拍一部中国农村生活的纪录片”,没想到被李子柒抢了先,只好作罢。未来的理想: 相夫教子,若有余力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能做出一点贡献。


本文选自唐氏海外家人在线谈话系列之杨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