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风采] 走进非洲——上海交通大学2003届毕业生赵新刚

发表时间:2011-12-09

                            

赵新刚,河北省平泉县人,上海交通大学200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便是上海交大晨曦社的骨干力量,为人平易周全。毕业后,赵新刚应聘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人力资源部。工作四年后,2007年8月跳槽至总部设在非洲尼日利亚的CWAY集团担任人力资源总监,从此走进非洲,在另一块神秘的大陆上开始崭新的事业和生活。

CWAY是一家拥有十余年历史的食品饮料企业集团。仍处于成长扩张阶段,借助尼日利亚的好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公司生产大桶装水是尼日利亚第一位的,饮料果奶的产销量也排在前列。在这里赵新刚获得了充分的信任和施展的舞台:进公司一年后即被派往Kaduna分公司任总经理至今;近来正在尼日利亚另一个城市Abuja着手组建新厂。

 赵新刚在非洲尼日利亚
赵新刚与公司尼日利亚员工

符号化的非洲

提起非洲,常人印象中大概有这样一些符号:文明古国埃及,神秘的金字塔、法老、木乃伊;荡气回肠的非洲原野,野生动物的天堂;石油产地;撒哈拉大沙漠;黑奴,战乱,饥荒,艾滋病泛滥;衣不蔽体,骨凸嶙峋的黑孩子……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生命之花的祥悦与死神镰刀的肆虐并存。

由这些符号拼凑而成的黑色大陆,一直被边缘化,神秘化和符号化。近来中东及北非持续燃烧的反抗独裁、争取民主自由的政治事件重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倒是带来了些异样的色彩。

非洲生活五年,在赵新刚眼中,非洲各国在气候地貌、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非常多样化,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并非仅仅是媒体渲染的模样。

 尼日利亚民居

非洲历史概览

众所周知,非洲最古老的国家埃及拥有约六千年的文明历史。几千年来这片大陆上帝国兴没、王朝更迭频频。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列国在全球各大陆版块争夺势力范围,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均遭瓜分。在非洲大陆,除埃塞俄比亚之外的所有国家,悉数变成英法为首的欧洲列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呈现颓势,蔓延触角收缩,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削弱,独立浪潮应时席卷非洲。于是经过欧洲百年殖民的非洲大陆,自20世纪中叶起陆续分裂出50多个独立国家,成为世界上国家数最多的大洲;很多国家实现了民主和选举制度。

非洲人口与宗教

非洲人口约十亿,占全球总人数的15%左右,是世界人口第二大洲。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或法语,显然源自被殖民的历史;亦使用本地的土语。

非洲各民族几乎100%地拥有宗教信仰。目前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不少民族依然信奉传统的原始宗教——拜物教。部族酋长制仍在发挥影响和效用。

非洲经济概况

经济上,非洲各国的状态参差不齐。赵新刚所在的尼日利亚拥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人口1.5亿,是非洲唯一人口过亿的国家。石油及矿产资源丰富,雄踞“非洲雄狮”之谓。尼日利亚人以聪明闻世,号称“非洲的犹太人”,产生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及非洲首富丹格特。

此外,有“彩虹之国”美誉的南非,黄金、钻石等矿物产量居全球第一,是非洲最富有的“金砖国家”。2007年南非国民生产总值列全球第20位;被联合国分类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非洲北部一些阿拉伯国家长期与欧洲、中东等发达地区紧密相连,经济状况都很不错;其中便包括刚刚发生革命的埃及、利比亚等国。非洲南北大陆两端因其较长的殖民历史及较成熟的贸易体系,相对富裕和稳定。海上交通便利的群岛国家如毛里求斯、塞舍尔群岛等,也比内陆国家更富庶。

贫困存在于长年战乱动荡的国家,如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刚果等。那里约有近半数的人民长期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 

总体来说,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支柱。但过去的殖民统治造成了“单一经济”状态,主要输出农矿初级产品,产业畸形,形成了非洲“饥饿大洲”的特点。

赵新刚就尼日利亚当地的情况介绍说,这里贫富悬殊很大。富人很多,可以经常坐飞机去迪拜购物,挥金如土。尼日利亚首都设有希尔顿和喜来登这样的星级酒店;奢侈品也基本都能买到。但普通人收入很低,一般工人的月收入只有1.5万奈拉 (折合人民币700元左右)。而物价很高,大米7,000奈拉一袋——半个月的收入只能买一袋大米,因此黑人一般只吃豆子和木薯。但平民的幸福感很高:不愁房子——租房一个月只需寥寥一两千奈拉;不愁教育——普通教育收费不高,且没有年龄限制;精神世界也不空虚——人人都有信仰,周末去教堂或清真寺朝圣。 所以尽管贫富差距很大,但除了宗教冲突外,其他社会矛盾倒不突出,因为穷人要靠富人养着呢 。

非洲农民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近年来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猛。中国已先后超过法国和美国,于2009年成为非洲第一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达到1,269亿美元,是10年前的12.6倍。

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一直竭力与非洲各国保持良好的友谊。早在1970年代即帮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如今,中国的对外援助有大约80%用于非洲,且是全方位的——五十多个非洲国家不论贫富、无一例外都受到中国的援助。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从1955年到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累计400亿美元;过去10 年来,中国对非援助增加了10倍。援助方式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在非洲的慷慨援助或经贸活动,都颇有几分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意味,侧重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如公路、铁路、桥梁、电站、电信等。原因之一是,非洲大陆现有的基础设施大多是殖民时期留下的。由于资金匮乏,这些设施没有得到必要的维护和保养,陈旧落后,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之一。

据赵新刚的个人经验,整体上尼日利亚无论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医疗等效率都比较低,有很大发展空间。他初到尼日利亚时,互联网非常慢;现在中国的华为、中兴甚至一些广播电视媒体都已落户非洲,通讯条件大大改善。 此外,中国人的技术、勤劳、管理意识和服务理念,都对非洲本土经营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相形之下,欧美国家的援助则带有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色彩;各类民间人道主义援助也分责明细,帮助非洲对抗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具体问题。此外,西方国家往往要求受助政府实施“良政”(Good Governance),也即民主政权作为附加条件。

差异所致,西方与中国在对待非洲的问题上难免多有口舌之争。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背后藏着政治的影子是不足为奇的。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非洲这片资源富饶的大陆,注定乃各家明争暗较之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接连触电。非洲经济体因为相对独立和落后,反倒躲过此劫,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说,现在是被边缘化的非洲国家走向世界经济中心的时候了。

武力扩张与殖民统治已被时间抛却,如今鼓胀的资本正悄然流向更薄弱的出口,攻城略地,叩醒每一片沉睡的土地。回望三十年前中国对外开放之初,外资争相涌入, 带动经济发展热潮;代价却是环境恶化、道德滑坡、人权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现已成为全球公议的热题之一。外向型经济过多地依赖外部市场,一来容易沦为外部市场的资源掠夺地、廉价劳动力供给地以及商品倾销地;二来易受到外部经济态势的牵连或冲击;三来所谓全球化的影响会使本土文化习俗渐渐淡化甚至消失。非洲此刻正面临着与中国当年类似的处境。大概由低处图发展,则必须经过这样的阵痛吧。阵痛之后往何处去呢?姑且拭目以待。   (文/韩延清)

        (注:本文参阅并援引了“维基百科”非洲的相关词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