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风采]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行思记——北京大学2004届毕业生:章邵增

发表时间:2011-07-11

章邵增,浙江金华人,2000年考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现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为该校有史以来研修人类学专业的中国第一人。

邵增的研究开始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我知道我学人类学、关注环境问题,多少是有些理想主义的。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都在谈房地产,谈赚钱,谈所谓民主,所谓人权等等,可是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了自然环境这个基本的物质承载,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他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荒漠牧场的沙漠化及其治理问题。他的研究指出阿拉善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过度放牧山羊,其进一步原因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山羊绒的大量需求。他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所谓理性的市场规则所产生的价格远不足以补偿生产山羊绒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为什么所谓自由的国际市场总是能够成功地将这些社会和环境代价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那些所谓自由理性的市场规则及其看不到的潜规则是怎样形成的、被谁主导的、给谁带来潜在优势?

他的博士研究则进一步关注人们是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的,具体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巴西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如何利用他们在亚马逊森林保护的科学研究作为知识基础,去参与制定国际森林碳交易(REDD)的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在美国留学,而选择巴西这个在地理上文化上都很遥远的国家做研究,是为了扩大视野,增加思考问题的视角,而最终还是基于对祖国的关切。他的研究工作基于三点思考:1)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在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即便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和科技知识的应用是有群体文化差别和国家政治背景的;3)在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国际竞争体系中,本已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总是默认发达国家在知识生产和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垄断角色,而是应该有志于挑战这一历史格局,努力参与到知识生产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中,甚至在某些本国有优势的方面或某些新兴的领域获得主导地位,反过来推动本国科学研究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改善。

潜心博士课题研究的同时,邵增不失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细心地将在巴西一年的见闻体察一一记录下来。“采风问俗,纪载宜详”,洋洋几万字的“行记”,并非寻常浮光掠影的“游记”,而是用解构的手法透析巴西市井风貌与文化渊源,行文之中处处可见学者特有的客观、严谨和考证精神,堪称工笔描绘了一幅异域巴西的“清明上河图”。

邵增的自信、持守和理性,象无数旅居他乡的优秀华夏子孙一样,默默为异族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增光添彩。
(点击阅读章邵增所撰 巴西行记(节选) )                                        2011.7

           天高云淡:视野有多远、脚步就有多远       邵增和妻子荣越新婚后2010-2011年在巴西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