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大学生“村官”制度(By荆本禹)

发表时间:2012-04-17

 三思大学生“村官”制度
                     (作者:荆本禹)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到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及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村官”这一名词和这一群体,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正式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大学生“村官”制度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全面铺开,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已达20多万人。

从中央开始全面部署至今,这一制度也已走过了6个年头。6年里,很多大学生来到农村,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么6年来他们究竟干得怎么样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与感受?大学生“村官”制度有着怎样的成效与问题?这一制度还能走多远,如何来进一步完善呢?我想,这是一个值得谈而且应该谈的话题。因此,今天,我想从一名在任的大学生“村官”的角度,来谈一谈我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不曾对全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落实和发展情况做过调研,也没有和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有过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不敢妄谈全国或者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如何如何,我所要说的且所能说的,只是根据我自己作为北京市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在我所在的地区,我本人所经历过的经历,和感受着的感受。且由于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可能有些地方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全面客观,粗浅、不足以及悖谬之处,望请见谅。而我之所以要写要说,不是为了赞扬和歌颂,也不是为了质疑或否定,我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我对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的总结,能够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当前我所在地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际发展情况,发现大学生“村官”制度取得的成果和依然存在的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这一制度,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三农”事业服务,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保障。为了表述的方便,以下我将以村官来代指大学生“村官”,以村官制度来代指大学生“村官”制度。

村官第一思:定位

每一种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角色的最本质所在。那么,村官这一角色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很少有人能给出比较明确和清晰的表述与界定。因为,村官制度从一开始、从制度设计上就表现出了先天不足和不成熟的特点,由于政策制定上过于宏观,导致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加之村官制度本身没有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程序,结果导致村官这一资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浪费着。

   不可否认,也不应否认,中央有关部门出台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这一政策,无论是其出发点还是愿景都是十分正确和美好的。让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农村若想要彻底改变面貌,除了必要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外,还必须有人才的流入,只有把有创造力的人才引到农村,让他们在那里能够放开手脚的开拓自己的事业,才能使农村的发展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从而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也只有这样,农村的发展建设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

既然大方向上是正确的,那么怎么来做就显得尤为重要。经验证明:要把一项事业,或者说一件事情做好,光有愿景和口号是远远不够的,只注重出发点而不注重落脚点,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即便有所成就,也是事倍功半——既虚耗了投入,又影响了效率。所以说,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不能总靠摸着石头过河,首先必须要在制度设计上做出科学的规划,并根据事情的进展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直至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宏观上统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确保每一个人都有清晰的身份界定和角色定位,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与权限,从而主动、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每一项资金都能取得最大的收益,避免低效率的平均分配和危险的盲目投资;确保每一件物品都被放到最恰当的地方,从而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无谓的浪费。

回到村官制度的话题上。首先,村官的角色定位十分模糊,虽然有关部门对此有过不少的表述,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没有一个表述真正说清楚了大学生当村官究竟要干什么,怎么干,有怎样的职责和权限,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制定个人成长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管理部门不知道村官该怎么用怎么管,村官本身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由此一来,村官资源的滥用、错用以及资源浪费就在所难免,而村官自己也很难找到自身角色的认同感。

这不是小题大做。事实上,在很多地方,或者严谨一点地说在北京的很多地方,村官是被隔离在政府和村庄的发展建设之外的,他们的工作多是打字、复印、写材料、录表格等与电脑有关的事情,至于村庄的规划建设、村内的经济发展以及村级民主管理等“大事”,基本都与他们无关,更不用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推动农村的发展了。而另一方面,村官的身上却又有很多的“兼职”,这些“兼职”多是只有名头而无实际的虚衔,让村官来兼任只是为了充数而已。此外,还有一些村官,从入职到解聘一直被某些部门借调,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地到过村子,更不要提参与农村的发展建设。凡此种种,都不得不说是与中央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的初衷有所违背的。而造成这些问题,并且大家都对此习以为常,正是因为没有做好村官的身份界定和角色定位。因此,要想抓好村官制度的落实,前提必须先做好村官的定位,明确村官的身份和角色,厘清岗位的职权和责任,保障任职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避免村官资源的滥用、错用和浪费,也能使村官本身找到岗位归属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打杂的”,从而更好地发挥村官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村官制度才能更加成熟,从而更好地为“三农”事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村官第二思:管理

村官干得好不好,一方面取决于村官自己是否努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管理部门的管理是否得当。由于村官是一个新生的且带有一定志愿者性质的群体,因此对其的管理是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尽相同的。再加上村官岗位性质的特殊性、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工作地点的分散性以及工作环境的差异性,使之无法按照定量的考核标准来进行考量,从而更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和挑战。

村官管理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到农村来工作。近些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的素质也良莠不齐,那么如何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来就业,以及如何从如此之众的毕业生中筛选出合适的人才到农村来,就成了村官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难点。如果不能在招聘环节从源头上把好关,把合适的人选进来,把不适合的人淘汰掉,那么在村官履职期间的管理工作必然要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点,在北京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北京的村官到期后有两项政策保障,一是外地生源可以落户,二是所有人可以专职报考公务员,避开激烈的竞争。于是,有些人便动起了歪脑筋。他们根本没有服务“三农”的愿望和热情,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享受到期后的优惠政策。他们对待工作总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积极性,不仅不能给农村带去改变,相反还会影响其他村官的工作热情。如果在招聘阶段不能及时把这样的人筛出来淘汰掉,那么必然会给后期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加之,现行的村官管理制度还十分的粗糙和不规范,很难在他们履职期间把他们淘汰掉,那么,这些人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示范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村官的招聘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做好村官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条件。

村官管理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调动并保持村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村官不算作国家正式公职人员,且其在2至3年的聘期期满后必然要面对一次“有序”流动,因此其上升空间是受限的,其职业发展路径也是间断的,不完整的。而现行村官的薪酬体系又是采用的近乎计划经济时期固定工资的模式,除了固定工资外,没有绩效和奖金,根本不具备激励性。因此,村官在任职期间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如,当他们看到,对于村官这个群体来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赖一个样,既没有对勤奋者的肯定,也没有对懒散者的惩罚,其积极性和热情必然会受到打击,长此以往,他们很可能也会渐渐地由主动变为被动,由勤奋变得懈怠,从而进一步加剧村官队伍中消极风气。这其实是目前村官制度存在的最普遍也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村官制度就不可能走得更远更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必须要从打通村官的职业发展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村官薪酬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以及完善村官岗位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等这几个方面入手,来完善村官制度,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村官这一资源,形成农村人才补给的长效机制。此外,还要引入村官制度本身的自我更新和调节机制,以保证村官制度能够与时俱进,始终适应发展的需要。

为了避免出现误解,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一点,即上文提到的因现行村官制度存在缺陷而导致村官感到“对于村官这个群体来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赖一个样”仅仅是从个人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方面来说的。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工作,只要你能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去对待,即便在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方面没有得到回报,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会有很多收获,比如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心性的修炼等等。因此,我在上文中的表述不是宣称我们付出的真诚与认真没有回报,只是从特定的角度来阐述这一事实而已。

村官管理的第三个难题是,如何把来到农村的人留下来。农村要想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要有人才的流入和积累。如果人人都不想去农村,而农村的人又都想逃离农村,那么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必然越来越严重,城乡的发展也肯定会不平衡。所以,村官管理,招人是重点,留人更是关键。而现在的村官制度不仅规定村官们两三年后必须要面临再次选择,并且在留下的村官的保障上也做的十分的不到位。首先,村官的到期流动虽然给予了村官们再次择业的机会,但是却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很多人选择当村官带有其他的目的或者他们当了村官后无法真正地踏实下来做事情。而村官到期后留下的途径狭窄和保障失力更为村官的留下埋下了很多的障碍。在现有政策下,村官想要留下只有参加村里的两委换届选举和选择续聘两种途径,而这两种选择又都有一定风险性。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选上了两委还是成功续聘,所得到了都还是个“临时”工作,要么三年要么更短还是会和当初到期一样面临再次选择。试想会有多少人肯拿自己的青春去冒这样的险呢?所以说现行的村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村官的留下设置了很多的障碍。其实,很多人离开农村或者不想回去不是他们没有回到农村的意愿,只是因为他们做不起那样的牺牲,也冒不起那样的风险而已。因此说,要想把人才留下来,首先应该做的是通过政策引导拓宽人才留下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对他们给予有力的扶持,让农村原有的人才和那些来到农村的人才在农村都能拥有自己施展才能的空间,为“三农”事业以及人才自身的发展扫清障碍。其次,要做好人才的安家落户、教育培训、收入发展、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配套保障工作,让他们不必因为选择留下而做出很大的牺牲,让他们到农村工作只意味着是一种不同的选择而已。只有这样,才能让想要留下的人看到希望,才能让他们在农村的发展建设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村官第三思:出路

村官到期后哪里去一直是困扰很多村官的大问题。有关单位在这一问题上给出了8条具体流动发展措施,即定向招录公务员、定向招聘乡镇专项事业编制人员、续聘优秀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社区工作者、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协调有关高校落实报考研究生加分政策、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积极推荐参加其他工作岗位招聘等。这些措施,似乎已经为村官到期的去向问题提出了思路,给予了保障,广大村官们似乎也不必为到期的出路问题而担忧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据很多已经到期或者即将到期的村官介绍,这些措施虽然看似待遇优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让人乐观起来。事实上,定向招录公务员、定向招聘乡镇专项事业编制人员、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这三条路,不仅招录的人数少、比例低、门槛高,而且其间不乏存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难以惠及大部分村官;而续聘或者进入村两委、定向招录为社区工作者,不仅转岗后待遇低、条件差,而且后期保障不力,因此很少有人愿意选择这两条路;由于家庭背景、个人年龄等原因,大部分村官到期后已经不再打算报考研究生,那么协调有关高校落实报考研究生加分政策对于他们来说也已经很少有实际意义;至于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积极推荐参加其他工作岗位招聘,多是只有工作思路,难见具体可行的工作细则,操作起来实际意义不大。因此,村官们对于工作和出路问题普遍反映没有安全感,对于未来也十分的迷茫,多是抱着“走着看”“多手准备”“到时候再说”的想法。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特别明确目标的人存在,比如有些人当村官就是为了考公务员,有些人当村官就是为了户口等等,然而他们到期后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吗,其实也还是个未知数。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由于北京的地区特殊性,北京生源的村官和外地生源的村官,在选择当村官的动机以及对于今后的打算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性来,具体此不多做赘述。

以上文字是我作为一名在职大学生村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而生发的所思所想,是我对于北京地区村官制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等的一点个人思考。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个人能力不高以及调查研究不充分等原因,其间难免会有一些偏颇、不足、谬误以及表述不当之处,望请见谅,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同时希望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去伪存真,使之能够切合农村发展实际,与时俱进,真正地为“三农”事业,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