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益之路”——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仲英青年学者李志斌

发表时间:2017-11-17

一、公益行动之经历

自学生时代起,至今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亲身组织、参与过一些公益活动,也对公益活动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十年前在担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辅导员时,我有幸参与并筹备过学院组织的向阳花爱心公益活动。“向阳花”相伴成长社会实践项目,是我们东大交院所发起的“向阳花”爱心实践团,进行了很多关爱留守女童爱心公益实践活动。也是在担任辅导员期间,我和学院分管领导及辅导员们参加了内蒙古西部支教团活动,去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亲身感受当地小学和初中学生所处的那种环境和困境。在与他们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后,我愈发感觉需要尽自己能力为这些渴求知识、渴望探索大千世界的学生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读博士以后,我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科研。虽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在学院内,我也会经常给师弟师妹们分享我从本科以来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根据出国的经验,我还给学弟学妹们对比分析国内外交通行业的差异,各从业领域的不同,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科研学习和未来职业意向。看到他们从科研的迷茫到露出自信笑容,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满足,也意识到自己的一点小帮助就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益处。另外,研究生期间,我还分别担任了硕士班级班长、博士班级班长、博士生党支部书记等,为同学们做好服务、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现在我的身份已经从学生转换为老师了,我依然会利用科研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多项研究生课外研学培训活动,为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提供课外指导。比如我去年担任了交通学院16级1班班主任,今年受到学院信任担任了交通学院16级“茅以升班”班主任等,为学生思想、心理、人格等方面进行辅导和帮助,使他们未来都能成为祖国栋梁。此外,我在交通学院的论文写作交流会上为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论文写作心得与体会,希望大家不断积累,不畏困难,建立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为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不懈追求。帮助大家了解论文写作的方法及技巧,从而激发大家的科研热情,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对于我的学生们,我也会带领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困难,经历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我个人做学术追求勤勉务实,做公益也希望能够保持这样的风格。从我参加过的这些有限的公益或个人的活动中,我真切感受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脚踏实地。

二、公益行动之再接触

我接触唐仲英基金始于2006年,那时我担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06级学生辅导员职务。在担任辅导员之前,我就了解到唐仲英基金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奖学金支持,其宗旨更是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宣传作用。在我担任辅导员期间,就曾负责了学院06级学生所有奖助学金评定任务,并直接参与到唐仲英基金评选中,更让我感觉到唐仲英基金会“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是唐先生对德育教育的精辟论述。从其宗旨可以看出,唐仲英基金会希望有爱心、有诚信、有志向、有知识的优秀才俊能够尽己所能去“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去更好的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并且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也让更多的人加入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行动中来,从而更广泛地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这也让我一直对唐仲英基金会满怀尊敬和感激之情。

2017年春季,当得知自己有幸被选为仲英青年学者之后,我的内心除了充满感激,更意识到这身份背后的责任与担当,要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贯彻唐仲英基金会的宗旨,真正做到薪火相传。在春季学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之后,秋季学期的一开始,我便和学校的唐仲英爱心社一起举办了一次名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主题交流活动及唐仲英爱心社与国家级优秀社会实践团体“向阳花”团队的“公益”主题探讨活动。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主题交流活动开始

参加这次交流活动的除了社团成员外,还有东南大学新任主席团代表陈钦、蒲俊成,以及唐社各部门代表。另外还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国家级优秀社会实践团体“向阳花团队”成员代表。活动一开始,我借2017斯坦福大学校长在新生演讲上对新生提出的三点要求为契机,结合自己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期望:敏于机遇,热心公益,忠于自我。并结合自己过去在做辅导员及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的心得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交流活动一角

目前我加入了交通学院“春泥•梦田计划”公益活动,该活动面向云南玉溪的留守女童,旨在为她们提供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支持,培育她们努力改变命运,并计划参加明年的“春泥•梦田计划”云南玉溪交流活动。通过我的联系,使唐仲英爱心社与交通学院“向阳花”实践团开展了一次公益经验交流会。“向阳花”实践团学生负责人张丹妮同学就“向阳花”活动开展的历史、活动内容及今年暑假在云南玉溪主办的“春泥•梦田计划”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介绍。“向阳花”实践团成员李想在比较了唐社的清水亭家教、涟水支教与“向阳花”活动之后,对双方活动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报告。

公益经验交流会现场 

“向阳花”社会公益活动于2009年3月发起并持续至今,是一个旨在关爱留守女童的大型公益实践活动。曾获得2015年第二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向阳花团队坚信: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甚至民族的未来。他们以走入社会、反哺社会为核心,先后在甘肃天水和云南玉溪建立了支教基地。主张:政府、社会实践、社会慈善机构、党支部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一次活动的周期为六年,对象先后为留守女童和少数民族女童。团队强调和弘扬“反哺”意识,第一期于2010-2016年在甘肃天水展开,跟踪30名留守女童从初一到高三,每年暑期在东南大学全校选拔一批优秀志愿者前往支教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第一期结束后,第二期云南玉溪支教项目于今年展开,并有在第一期受过“向阳花”团队资助过的女童参与到第二期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反哺的初心。

“向阳花”公益活动研讨现场

我向唐仲英爱心社汇报了“向阳花”活动的几点有借鉴意义的总结:1)活动面向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即留守女童),属于在过去有些被忽略的对象,但又非常重要(未来母亲),能够让人眼前一亮;2)活动具有长期持续性,“向阳花”活动没有选择面向普遍女童进行面上公益,而是针对固定30个女童进行时间维度上持续的深入交流和关怀,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没有流于形式;3)活动又让人难忘和感动的亮点。比如初期活动只打算做三年;但由于受关怀女童中很多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激励着他们又做了三年;很多女童真的考上了大学,然后又参加了新一轮“向阳花”活动去反哺初一留守女童。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在后面公益活动中去学习和思考。接下来,唐社主席团陈钦、蒲俊成就“向阳花”公益活动从初始策划到活动开展及成果总结中的细节问题与实践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唐社成员也与向阳花团队成员就之后的公益进展形式及方向互换了意见。最后大家也讨论了如何利用仲英青年学者老师们的优势对与唐社后续活动进行参与和贡献。

这样的活动只是个开始,同学们表示会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抓住机遇,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挑战自己,发挥潜能,做更好的自己!同时,更多的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点滴爱心,成就美好!

三、公益行动之感悟

1. 公益活动需要脚踏实地

我认为,社会公益是社会公共的利益,是关系到广泛的人民的利益,从宽泛的角度说,凡是对社会、对公众有益均是社会公益,这涉及到教育、慈善、社会服务、环保、文化遗产、生活方式建设等很多的领域。小到个人而言,个人做到修养良好,业余爱好、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健康能树立身教的好榜样,传递正能量,影响其他人,那这也和公益相关。我觉得社会公益需要社会大众添砖加瓦,需要各界有效协作,因而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倡导和加入。从我个人职业和经历来看,社会公益代表着不计回报的付出,为学生和团队能够进步、成长、获得成绩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社会公益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实在个人教学、科研工作中落在实处的实际行动,利用自己在高校的职务和能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周围、单位乃至社会提供帮助和付出。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公益活动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成为一句口号。我认为,真正的公益是把公益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中,融入到自己的意识里,无论是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公益活动上还是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中,都要有一颗公益之心,将公益理念和公益精神贯穿到行动之中,脚踏实地的以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理念。

2. 公益活动贵在坚持

从我个人体验而言,我认为像爱心社团这样的组织和活动需要坚持办下去的,更需要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这不仅是一种社团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例如“向阳花”社会公益活动于2009年3月发起并持续至今,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甚至民族的未来。如今社团先后在甘肃天水和云南玉溪建立了支教基地。一次活动的周期为六年,对象先后为留守女童和少数民族女童。团队强调和弘扬“反哺”意识,第一期已于2016年完成,在甘肃天水区域跟踪了30名留守女童从初一到高三,每年暑期在东南大学全校选拔一批优秀志愿者前往支教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现如今,第二期云南玉溪支教项目已于今年展开,并有在第一期受过“向阳花”团队资助过的女童参与到第二期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反哺的初心。社团这种保持初心、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仅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将自己的点滴爱心薪火相传,更是让爱心温暖到了社会每个需要被关爱的人。如果没有公益活动的坚持,很容易会变成一场作秀,或者没有取得预期实实在在的效果。只有长期不断的坚持公益,哪怕在某一个小点上坚持下去,相信时间能够说明坚持的成绩。所以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论是在获得唐仲英基金会资助的期间,还是在今后资助期结束后,我都会持续的坚持在公益方面的理念和精神,继续积极和广泛的参与公益活动,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帮助他人和影响他人,为了社会变得更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