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仲英青年学者力量,开启后疫情教育公益新生态

发表时间:2020-11-25

 

11月21日-22日,瑞雪如约而至,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近40位仲英青年学者,及13所高校基金会的2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参加“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2020年首届北方地区仲英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由唐仲英基金会主办,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承办,聚焦后疫情时代教育公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跨学科、跨领域探讨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旨在开启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新生态。
与会嘉宾合照 

唐仲英基金会项目总监朱莉致辞,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致辞并作主题讲演,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作主旨发言,三校仲英青年学者围绕“教育公益”相关四个主题在分论坛中做了精彩分享和深入交流。清华大学人事处处长王宏伟,文科处处长杨永恒、副处长段江飞,山东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李胜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等出席活动。论坛开幕及主旨发言由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开平主持。 

朱莉总监致辞

朱莉总监感谢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在特殊时期克服困难,组织北方三校的论坛活动,也希望各位仲英青年学者珍惜此次相聚的机会,充分交流,收获成长。她回顾了仲英青年学者论坛在不同地区的举办情况,并表示,每个人都会被赋予一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拓宽人生的体验,收获更加丰美的人生,期待各位青年学者享受此次论坛,以仲英青年学者的身份,广交好友,实现别样的人生价值。

 

 

 

杨斌副校长致辞并作主题讲演 

杨斌副校长表示,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对清华大学的基础文科人才队伍建设帮助很大,并特别感谢唐仲英先生及唐仲英基金会多年来对清华大学多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此次论坛汇聚北方三校的学者,大家共同的“仲英青年学者”身份光荣而高尚,凝聚了唐仲英先生对大家的深切期望。他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青年学者彼此交流,加速知识流动,凝聚思想共识,不忘初心,为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持续做出贡献。 

于歆杰教授作主旨发言 

于歆杰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说,年初疫情,使得大学面临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重大挑战。他从“为什么疫情之前老师能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切入,表示在线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交互是否设计得当。最后,他总结出“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的实践经验,指出融合式教学拓展了对“课堂”的定义,而在线课堂应承载更多超越知识传授的职能,老师需主动的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 

项目总结交流
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张伟特、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刘治平、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冯利民分别就本校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开展情况作总结交流。 

张伟特老师作总结交流 

张伟特老师回顾了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设立的背景和遴选过程,以及仲英青年学者与唐仲英爱心社、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的合作,分享了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对自己公益实践、家国情怀以及身份认同方面的积极影响。他感谢唐仲英基金会的资助,也表示会将仲英青年学者赋予的公益和社会责任在未来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延续下去。 

刘治平老师作总结交流 

刘治平老师说,山东大学高度重视仲英青年学者项目的开展。他表示,青年学者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专业领域的社会问题有较深入的见解,能够在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他以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普及专业知识、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为例,说明公益可大可小,又无处不在,既是施展抱负的过程,又是磨砺提升的机会。他希望与所有学者一道,继续身体力行,践行公益理念。 

冯利民老师作总结交流 

冯利民老师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仲英青年学者的工作情况及思考。他表示,很荣幸加入这样一个潜心学术、热心公益的群体。成为仲英青年学者后,学者们参与公益活动的组织性、目标感明显增强,他们充分运用个人专业知识,切实践行教育公益初心。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公益探索,强调了学科融合对公益的重要意义,并希望能与众多学者交流学习,赋予公益更多特色和力量。 

公益实践分享
“强棒天使”分享公益棒球教育实践 

本次论坛的教育公益实践分享环节,唐仲英基金会特别邀请到了强棒天使棒球队。创始人孙岭峰教练介绍了创建中国第一支公益棒球队的心路历程,并向一直以来支持强棒天使棒球基地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作为基地的发起者,希望集结社会力量,给基地的孩子们更多机会与可能,让他们不仅在体育领域有所建树,还能在学习成长中全面发展。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今后他们也会用爱回报社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论坛
在下午的分论坛上,20位仲英青年学者围绕“教育公益”的四个主题进行了分享,并与参会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在线教育与教育公益”分论坛

 

“在线教育与教育公益”分论坛由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周鹏主持,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郭菲、伍珍,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徐政虎,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婧婧、曾安,分别就“混合式教学时代的教育公平”、“在线教育中的集体注意力研究”、“论后疫情时代拔尖学生的培养”等议题展开讨论。学者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例,在分享中交流思想,纷纷指出混合式教育时代的发展,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未来的大学教育应该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互为补充。 

“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分论坛

 

“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分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婧婧主持,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孟天广,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刘志平、王道涵,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邵冬冬、贾坤,分别就“交叉学科情境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实践”、“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后疫情时代环保低碳交通工具”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学者们从自己专业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出发,深入探讨了交叉学科建设对于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普遍认同应该推动高校、研究机构乃至整个教育领域通过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形成学科深度交叉,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找准科学问题,破解时代难题。 

“数字时代的教育公益”分论坛 

“数字时代的教育公益”分论坛由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存生主持,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伟特、严飞、何吉波,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生举正,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冯利民,分别就“自媒体时代防疫科学素养培养与教育公益”、“数字时代,如何做好公益教育”、“在线教育期待什么样的好老师”等议题交流观点。学者们立足教育根本,指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放射自我的能量,力所能及地去爱这个世界。疫情催化了数字技术与公益的结合,形成高机动、强效能的“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丰富教育公益形式,还应以更敏锐的分析力和创造力,明确教育主体的实际情况、特征及偏好,同时培养更多人的公益意识与能力,使之自觉践履公益行动,为他人和社会谋福祉。

 
“疫情防治与教育公益”分论坛

 

 

“疫情防治与教育公益”分论坛由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伟特主持,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虞鑫、李飞跃,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陈峰,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陈亦水、黄国辉,分别就“后疫情时代影视艺术公益活动的公共教育人文视野”、“古典文学教研的瘟疫视角”、“影像史学与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教育”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学者们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出发,分享了后疫情语境下的教育公益实践,也阐释了强化人文关怀及文化认同的教育公益理念。他们认为,疫情给社会生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在加速世界秩序的重构,仲英青年学者应顺势而为,充分结合个人优势与时代背景,拓宽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活动的形式及内涵。

 

 

公益实践研讨

 

 

 

耿睿老师分享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项目
覃靖璇同学分享唐仲英爱心社的公益实践 

在22日举行的“仲英青年学者公益实践研讨”中,清华大学学生部副部长、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项目负责人耿睿和唐仲英爱心社社长覃靖璇以实例介绍了两个项目过去一年所做的实践探索。她们感谢唐仲英基金会和仲英青年学者项目的支持,希望未来通过项目的拓展与实践,凝聚广泛志愿力量,营造校园内更加浓厚的公益氛围。 

公益实践小组讨论 

随后,三校学者与爱心社的学生们组成公益实践小组,讨论并提出了包括“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援教公益讲堂”、“高校学生公益教育普及行动”、“仲英教师胜任力培养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公益实践方案。 

清华大学孟天广向北京师范大学冯利民转交论坛举办纪念牌

 

最后,朱莉总监感谢大家宝贵的经验分享,指出此次论坛汇聚北方三校仲英青年学者,根治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激发学者的社会公益热情,必将有力推动三校学者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探索。唐仲英基金会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仲英青年学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充分交流学习的机会,互相促进,共同成长。